邹平融媒

官方移动发布平台

听新闻

农村大众、中国农科新闻网点赞明集镇智慧农业、紫麦种植产业

明集是个好地方

2023-11-29 09:08

11月24日

农村大众头版头条刊发文章

《挖掘新潜力,粮仓更丰盈——探寻邹平“大食物观”的生动实践》

点赞明集镇智慧农业

原文阅读:

天气渐寒,但在邹平市的农田里,小麦镇压机穿梭作业;养鸡场里,温湿度自动调节,鸡群咯咯有声;智慧大棚内,生机盎然,果菜飘香。

近年来,邹平“丰”景如画。2022年,邹平市粮食单产439.93公斤/亩、总产71.94万吨,实现了全年粮食“总产增、单产增”丰收格局。2023年,夏粮单产474.91公斤/亩、总产40.30万吨,分别同比增长1.26%、1.76%,实现“二十连丰”。

靠科技深挖耕地潜力

沃野厚土、广种多收,邹平耀眼的成绩单,可不是全靠“老天赏饭”。

邹平市明集镇智慧农业服务中心,智慧农业数字化大屏上正在实时“直播”小麦浇灌:高标准农田里,几台大型指针式喷灌机正在对麦田进行喷灌作业。“从播种到收获,充分利用大数据,明集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可视化管理。”明集镇农业综合中心主任牛方鹏介绍。

近年来,邹平积极推行智慧农田管理系统,通过一部手机,实现了农田管理“天上看、云里算、掌上管”。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实时监测庄稼长势、土壤情况、病虫草害、积温积雨等,而且在经过大数据分析后,能给每一位种植户提供精准的种植管理方案,真正实现了数字化种田。自平台投用以来,仅玉米一季平均每亩就增产200斤以上。

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。要解决吃饭问题,根本出路在科技。

从凭经验种地,到靠数据管地,节本增产的背后,是邹平坚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,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、智能化,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。

一个数据让邹平人引以为傲: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5.5%,位于全省前列。“在现有基础上深耕细作,进一步提高地力,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万亩;进一步培优种子,实施小麦良种统一供种30万亩;培训高素质农民330人以上,他们发挥技术优势,加强田间一线指导,打通农技推广服务的‘最后一公里’。藏粮于技,不断挖掘增产潜力,让‘中国饭碗’装上更多‘邹平粮’!”邹平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负责人伏卉说。

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

11月2日,九户镇伟红养殖家庭农场场长翟占伟一如往常,走进鸡舍观察鸡群生长情况。

一排排三层立体鸡笼,除了安装有先进的全自动环控通风设施,还配备了全自动清粪装置和自动供料供水装置,传统的上料、饲喂、清粪等人工环节都被自动化设备代替,大大减轻了劳动量,提高了养殖效率。

“好种出好苗,养鸡也一样。”2019年是个分水岭,之前翟占伟养了3年肉食鸡,之后,他养起了种蛋鸡。如今,他的养殖规模达到8万只,日产种蛋6.5万枚。“再过一个月,养殖量将达到15万只。”新的养殖设备正在安装中,他的目标是50万只。

九户镇路都路平村山东和润牧业发展有限公司,17个大棚内,1500多头肉牛正在伏地休息。“我们的牛活得可讲究了!”牧业场长李正说,牛吃的是定制的优质牧草,喝的是四季恒温水,棚内还装有温控装置,气温一高,风扇启动,自动喷淋。这一切都是为了改善肉牛体质,提高牛肉质量。

高新区小菓村村南,一扇柴门就是一家葡萄种植户。这个102户的村子,几乎家家种葡萄。“品种以巨峰为主,种了510亩。”村支书鹿平顺介绍说。今年葡萄价格不错,平均4元左右一斤,户均收入6万多元。

36岁的村民程冉正在整理滴灌管道。今年他新上了26亩大棚葡萄,明年9月就可成熟上市。“这种大棚葡萄病害少,品相好,还省工。”

邹平不靠海,却在淡水养殖上做起了文章。今年,临池镇黄颡“工厂化健康养殖”项目开工建设,台子镇探索稻蟹混养、稻鸭共生新模式,实现“一水三用、一田三收”。

11月4日,台子镇官道村的蟹田稻种植基地内,机器轰鸣,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,一片片稻穗被卷入机器,收割、脱粒,然后装车运至就近的加工车间,经过烘干、碾米、包装等工序,新米随即上市。

立足河湖、林草、果蔬等资源优势,邹平跳出单一种植模式,按照宜粮则粮、宜牧则牧、宜渔则渔、宜林则林原则,加快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。

2023年前三季度,邹平市生猪出栏46.36万头,肉蛋奶总产15.33万吨、果蔬总产8.86万吨。

从“满足量”到“提升质”

咬一口,满口清香。临池镇高旺村的西红柿和普通西红柿不一样,这是村里引进的新品种——草莓西红柿。这种西红柿不仅病害少、产量大,而且口感细腻酸甜、果肉饱满多汁,市场销路越来越好。

码头镇李坡村,这里卖出的韭菜上都有一条蓝色的带子。“这是我们近两年推出的专用二维码追溯捆扎带,有了它,我们种植的无公害韭菜就实现了精准追溯监管,人们吃着也放心。”村民李龙涛说。

从“满足量”到“提升质”,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升级,多元、营养、健康已成为食品消费的基本要求,为农业生产、产业升级带来难得机遇,让餐桌更丰富、吃得更健康,是大食物观的应有之义。

化肥减量增效、测土配方施肥、绿色有机农产品追溯管理……邹平市持续推进农业绿色转型,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,目前,邹平市有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60个,其中无公害30个,绿色食品27个,有机食品2个,地理标志1个。质量兴农,品牌强农,好东西也要会吆喝。邹平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股副股长孙德江认为:“绿色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,打造高品质、有口碑的金字招牌势在必行。”邹平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,帮助农民发展特色种植,大力发展同市场需求相适应、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,让食品安全和品质更加可控。前三季度,全市抽检农产品1100余批次,合格率达到98.95%。

  大食物观体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观,邹平践行大食物观有基础、有条件、有优势。下一步,当地将坚持打生态牌、走特色路,围绕粮食作物单产提升,做好“吨半粮镇”建设,同时进行农业产业再优化,进一步放大玉米精深加工优势,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。

11月23日、27日

农村大众、中国农科新闻网分别刊发文章

《有颜值有产值 这里的小麦“紫”出圈》

点赞明集镇紫小麦种植、深加工产业
图片

图片


原文阅读:

“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抓紧,抓紧!”最近,刘水波将这两个字挂在了嘴上。面粉卖没了,面条只剩下400多斤,商家、顾客都在催他,他便一遍遍地打电话联系合作社社员调小麦,和厂家沟通催促加工进度。
刘水波是山东省邹平市明集镇的种粮大户,他卖的面粉和面条都是由紫小麦加工而成。“前年中科院专家给推荐了这个品种,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100亩,去年扩大到400多亩。”今年,他把承包来的1500亩地全部种上了紫小麦。
紫小麦有啥特色?“麦苗看起来跟普通的没啥差别,麦粒除了呈现紫黑色,看着跟普通小麦没什么不同,种植成本、方法也没有大的变化,但这种小麦属于功能营养型小麦,不仅富含花青素,硒和锌元素的含量也很高。”面对记者的疑问,明集镇农业综合中心主任牛方鹏给出了答案。
俗话说,甘蔗没有两头甜,然而,这句话对紫小麦不适用。“和普通小麦品种相比,紫小麦抗寒、抗旱,今年平均亩产1100斤左右,与传统小麦相当,但是市场价格却可以达到每斤2元,比普通小麦整整高出了5毛多。”刘水波说。
紫小麦经过深加工,利润还会增加75%以上。明集镇6个种植紫小麦的大户发现了其中的商机,他们以委托加工的方式生产紫小麦产品。“普通小麦皮厚,磨成的全麦面粉做成馒头吃下去拉嗓子,紫小麦不会,皮薄。”颜集村种粮大户马帅也投资参与了紫小麦的深加工。
“现在的人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、营养,所以我们生产的面粉是真正的全麦面,面条则是用全麦面做成的发酵面条,这种面条更加筋道鲜香。”刘水波介绍,“面粉和面条很受欢迎。”他们还研发出紫麦酒、紫麦蛋糕、紫麦月饼等系列新产品,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,进一步打响品牌。


阅读量:2906

打开“邹平融媒”看评论

相关资讯